摘要:Colles骨折是橈骨遠端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。包括橈骨遠端干骺端骨折并向橈側、背側移位、掌側成角。常合并有尺骨莖突撕脫骨折、下尺橈關節損傷、腕關節的半脫位、腕骨骨折等。

概述

Colles骨折是橈骨遠端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。包括橈骨遠端干骺端骨折并向橈側、背側移位、掌側成角。常合并有尺骨莖突撕脫骨折、下尺橈關節損傷、腕關節的半脫位、腕骨骨折等。

17%、50%和75%

Pouteau早在1783年就論及過此種骨折。但1814年Abrahamcolles對其進行了詳盡的描述,此后約定成俗即稱此種骨折為Colles骨折,沿用至今。

深刻認識任何一種骨折損傷,了解其相關的解剖結構和損傷機制是至關重要的。

腕關節解剖

狹義上講,腕關節是指橈骨下端與第一排腕骨間的關節(豌豆骨除外),即橈腕關節;

但從功能上著眼,腕關節實際上應該包括橈腕關節、腕骨間關節及橈尺遠側關節,它們在運動上是統一的,其中橈腕關節位于腕管的深面。

橈腕關節-結構組成

橈腕關節屬于橢圓關節或髁狀關節,其前后徑短,呈橢圓形。

橈腕關節由橢圓形窩和球面兩部分組成,前者包括橈骨下端的關節面及關節盤的遠側面,后者包括手舟骨、月骨及三角骨。

近排腕骨(除豌豆骨)中,手舟骨與月骨的關節面大致相等,與橈骨下端及關節盤相接,三角骨幾呼不占重要地位,手上承擔的重量主要由手舟骨及月骨傳達至前臂。

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(TFCC: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)又名關節盤,在尺骨與月骨之間的三角區較堅硬,其他部分則為韌帶性,較柔軟,軟骨部分常發生裂隙。關節盤的位置一端連于橈骨下端的尺切跡下緣,另一端附著于尺骨莖突的內側,同時與腕尺側副韌帶相連。具有傳導縱向負荷和緩沖外力沖擊的作用,同時也是維持腕尺側穩定性的重要結構。

橈腕關節與橈尺遠側關節不相通。

橈腕關節-橈骨遠端

橈骨遠端系指距橈骨遠端關節面2.5-3cm,橈骨干皮質骨向松質骨移行部以遠部位。近年來也有學者將其范圍擴大至旋前方肌近側緣以遠。

橈骨遠端關節面光滑,呈雙凹面,兩凹面之間有一掌背側走行的軟骨嵴。其橈側凹面為舟骨窩,略呈三角形,尖端指向橈骨莖突,與舟骨接觸,構成橈舟關節;尺側凹面為月骨窩,呈四方形,與月骨接觸,構成橈月關節。同時關節面掌側有橈舟月韌帶附著。關節面的尺側切跡還有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附著。

橈骨遠端掌面增寬部分與橈骨干連成一光滑的弧形表面,有旋前方肌附著。

背側面稍突,有明顯的背側結節即Lister結節和三條縱溝,前臂伸肌腱由此經過,溝的縱嵴為背側韌帶附著點,分成6個肌腱室。

橈側面粗糙突起形成橈骨莖突,比尺骨莖突長約1-1.5cm,其基底有肱橈肌附著,遠端有橈側副韌帶附著。

尺側面呈半圓形凹面,稱尺骨切跡,與尺骨小頭環狀關節面共同構成下尺橈關節,切跡遠側為三角纖維軟骨盤的附著點。

橈腕關節-周圍軟組織

橈腕關節周圍沒有肌肉覆蓋,只有許多肌腱、神經、血管通過。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通過關節囊和周圍的韌帶加強。

橈腕掌側韌帶堅韌,起自橈骨莖突根部及橈骨、腕骨關節面的邊緣,朝向內下方,止于第一排腕骨及頭狀骨的掌側面。

橈腕背側韌帶遠不如掌側韌帶發達,由橈骨下端背側向內下方發出止于第一排腕骨,主要止于三角骨,其他部分則聯結腕骨與掌骨底相接的背面。

腕橈側副韌帶為一圓束纖維,由橈骨莖突至舟骨結節與大多角骨。

腕尺側副韌帶呈扇形,由尺骨莖突止于三角骨,一部分至豌豆骨。

總之,掌背側韌帶可以防止腕關節的過度伸直和屈曲,兩側副韌帶則可防止腕的過分內收或外展。

橈腕關節的運動-活動范圍

中立位:0度,無背伸或屈曲,此時第3掌骨與前臂縱軸成一直線。

屈曲位:40-50度

背伸位:50-60度

尺屈:20度

橈屈:10度

橈腕關節的運動-三柱理論

腕關節的運動是橈腕關節和腕骨間關節共同參與的結果,其中以橈腕關節為主。

1981年,Palmer從腕關節生物力學上分析,提出著名的腕關節三柱(縱列)理論。即外側列由舟狀骨、大多角骨、小多角骨和第1、2掌骨組成,與拇指、食指活動有關;中列由月骨、頭狀骨和第3掌骨構成,與屈伸活動有關;內側列由三角骨、鉤狀骨和第4、5掌骨構成,與旋轉有關。在這三個縱列中,以中列為主。

橈腕關節的運動

根據作者Hewitt測量:手在旋前位時,除尺屈外,其他運動范圍均有所增加。此時掌屈運動主要發生于橈腕關節,約占到4/5。而當腕關節處于旋后位時,則僅有1/3發生在橈腕關節。

所有Colles骨折復位時盡可能的將腕關節固定在旋前、尺屈、掌屈位。

正常腕關節X線

發生率

女性發生率多于男性,好發于中老年。

國內積水潭報道男女比列約為1.59:1,國外文獻報道為2.5-3:1;

同時,文獻報道左右側別發生比列不同,其中左側57%,右側為43%。

Colles骨折VS骨質疏松癥

患者發病率與骨質疏松有密切的相關性。Kanterewicz等2002年探討了Colles骨折和低骨量之間的相關性,以WHO的評定標準作為骨質疏松的納入指標,發現65歲及65歲絕經后的婦女其Colles骨折與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具有明顯相關性;如不計年齡,則70%Colles骨折的絕經后婦女均存在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。

老年橈骨遠端骨折不僅可作為骨質疏松的臨床指征,也是再發髖部骨折的警示信號,提醒人們注意預防。

Haentjens等探討了老年人Colles骨折和脊椎骨折后再發髖部骨折的危險性,統計發現:絕經期婦女當腕部或脊椎骨折后,再發髖部骨折的相關危險性分別為1.53和2.20,而老年男性其再發髖部骨折的相關危險性分別為3.26和3.54,故老年男性在Colles骨折后,再發髖部骨折的危險比女性高;脊椎骨折后,再發髖部骨折的危險性兩性并無差異。

損傷機制

手撐地的同時,身體向遠離前臂的方向旋轉。

動力學試驗中顯示:損傷的程度和范圍還和受到撞擊時的速度、手和腕所處的位置、前臂旋轉的角度、骨與韌帶的強度及彈性的影響。

Colles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引起,常見于跌倒,肘部伸直,前臂旋前,腕關節背伸,手掌著地致傷。

在此過程中有兩個力作用于腕部,一個是體重沿橈骨長軸向地面的沖擊力,另一個是手掌撐地后產生的反作用力。后者通過腕骨的舟月復合體系統傳導至橈骨遠端關節面的背側部分,同時還包括彎曲應力作用在干骺端部位,致使干骺端背側皮質發生粉碎骨折,同時骨折遠折端松質骨發生嵌壓;而橈骨遠端掌側皮質則因張應力而斷裂。對于骨質疏松患者,橈骨遠端的嵌壓和塌陷在可能產生局部的骨缺損。

Frykman應用新鮮尸體標本進行了靜力學和動力學試驗。

靜力學試驗證實:

腕關節處于背伸40-90度狀態下,可產生橈骨遠端骨折。

對男性而言,產生所需的外在載荷(約282Kg)要大于女性(約195Kg)。

背伸角度的大小與所需的載荷力有關,背伸角度越小,造成骨折時所需之載荷所需之載荷力愈小,反之亦然。

腕背伸小于40度時,容易發生前臂近端骨折;而背伸大于90度時,多產生腕骨骨折。
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
R74ED41585DDFG


孕期怎麼吃長胎不長肉 做到這3點事半功倍6000字干貨:如何從0到1策劃一場裂變增長活動?女人為什麼一定要減背?什麼樣的孕婦容易提前生產 符合這幾個標準的許會提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86ffh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